在小区,在中转站,几乎所有的垃圾都是混合收运的, 无论前端小区的市民分类的再好、再细,在后端处理时依旧混合处理,统一被压缩机压扁后焚烧或填埋。因为没有足够的分类垃圾处理厂去处理分类好的垃圾,当时我做报道问过当地的领导,人家说的很明白,他所在区域的分类垃圾厂只能处理10%~20%的垃圾,其余的都只能按照传统方法处理。
这对前端市民的垃圾分类积极性是有很大打击的,很多人在得知这一情况后,直接就放弃了分类。
分类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较为低下。
送到分类处理厂里的垃圾基本都经过了内部二次分拣,否则处理厂的机器撑不了几天就会被没分好的垃圾弄坏,但即便如此,分类处理厂还是不断地在维修和损坏,而这些成本,很大一部分属于政府兜底。
二、过于激进的推进速度。
为什么垃圾处理厂处理能力不够,不能多造几个分类处理厂吗,我的答案是,来不及。
这个政策推进地太快了,太急了些。
很多城市连基础的处理厂都没建好,就已经着急上马,生怕自己落后了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推进
后端的配套没做好,前端就已经开始操作,妄图将其他国家几十年才做到的成果在五年乃至三年内复刻,过于理想化。
好在各地已经发现了这一问题,这些年已经放缓了推进脚步。
三、难以获取的人力资源和无法实施的政策法规倒逼地方政府。
这里得分两段说,垃圾分类是要钱的,要很多钱,垃圾桶要钱,处理厂要钱,中间环节里,还要很多工作人员。但蕞麻烦的,其实是没有那么多人去管理这件事情。
如今的地方政府,人是蕞重要的资源,垃圾分类在推进过程中,需要一批人去管理这件事情,但小区的量太多太大,大批的管理不切实际,各种新一轮的政策压得基层喘气,根本无暇管理每个小区里的垃圾桶。
但他们也不是没想办法,推出政策法规,表示要对不进行垃圾分类的人罚款,针对人手问题,提出了“撤桶并点,定时定点”的做法。
这里展开说说,“撤桶并点,定时定点”,指的是将小区里原有的垃圾桶和点位全部取消,只设立2~3个垃圾投放点,并规定开放时间,再由社区物业安排专人在开放时间点进行管理,检查垃圾分类情况。
听起来,确实靠谱,解决了管理人手不够的问题,但实施起来,却是一地鸡毛。
很多小区里,市民不同意,也不愿意。
很多人觉得,垃圾分类已经很麻烦了,你还让我专门挑时间,到指定的地方去扔,简直是没事找事。
这里一方面是社区物业没有做好解释工作(更多时候是来不及做),很多人压根不理解为啥要“撤桶并点,定时定点”,后端的配套设施没有跟上,很多人看到过混倒现象,更不愿意这样做。